教授刘玉堂:追寻楚脉,江浙沪曾是楚人地盘

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5-04-28 13:23:00    

“从丹江口水库下的50里丹阳,到横跨南方多省的‘超级大国’,楚国的发展史是一部创业奋斗史,楚脉流淌的开拓、包容、创新、诚信的文明血液,贯通中国历史与未来。”

4月25日,湖北省社科院原副院长、刘玉堂教授在武汉社科院举办的第36期大江论坛上,以“追寻楚脉”为主题,深入解读楚文化的精神内核及其现代价值,为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历史镜鉴。

刘玉堂以生动风趣的语言,结合历史故事与现代启示,用六个成语归纳了楚人最具标识性的六大精神基因: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,大象无形的开放气度,一鸣惊人的创新意识,上善若水的和谐理念,九死未悔的爱国情结,一诺千金的诚信品格。

论坛主持人、武汉市社科院院长樊志宏介绍,重溯楚脉精魂,是为深入撷取楚文化的精神内核,在历史纵深中探寻楚文化的当代价值,既是对“何以中国”的文明叩问,更是对时代命题的智慧回应。

楚人创业基因:从50里封地打拼出5000里疆域

“筚路蓝缕”源自楚国右尹子革的励志箴言,子革在当时内忧外患之际,以楚国首任君主熊绎“驾柴车、穿破衣”激励楚国人民,无论条件多艰苦都要永不言弃。

“周天子分封楚国时,仅给了50里封地,最初在今丹江口一带(随之迁至荆山),面积不如现在山区的一个村。”刘玉堂介绍。

但楚国并未被画地为牢,而是以都城丹阳为圆点不断扩展,攻占铜绿山古铜矿,让楚国掌控了当时中国70%的铜矿产量。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,楚国的国土面积已多达1000里。包括现今的湖北、湖南全部,河南南部、江西北部、安徽西部、重庆东部、陕西东南部。

但楚人并未止步于此,又经过300多年的发展,至战国中晚期,楚国的疆域达到5000里:东北到达山东南部,东部至上海及整个江浙沪和安徽,南方到达广东北部,西部至重庆涪陵,西南至桂林西部;西北至秦岭南部,北边到黄河边上,这也是楚庄王“饮马黄河,问鼎中原”的由来。

‌‌

“这种永不言弃的进取精神成为楚脉的原生动力,也激励我们当代人不畏艰险、奋勇向前。”刘玉堂说。

楚人创新基因:创造“人类轴心时代”东方高峰

“考古证明,楚文化在物质文化、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多领域的突破,本质是‘敢为天下先’的创新基因在起作用,楚人始终以变革打破陈规。”刘玉堂认为。

考古发现,在物质文化领域,除了青铜铸造,楚人发明了可以折叠的1.8米大床,还发明了最早的皮鞋、连衣裙、烤鱼、核桃等;在精神文化领域,屈原楚辞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源头,影响了中国历代诗人、作家。楚人在丝绸、漆器、音乐(曾侯乙编钟)等领域也均有惊人的突破;在制度文化上,楚国发明了县制,目前还在沿用。

他认为,对比同时期的希腊城邦、印度河流域文明,楚文化在哲学(老子)、文学(屈原)、科技(青铜铸造)上的成就,堪称“人类轴心时代”的东方高峰。楚地创新基因至今仍在科技、文化领域迸发活力。

楚人开放基因:拥有兼收并蓄的文明胸襟

“楚人兼收并蓄、开放包容的特质,是中华文明拥抱世界格局的生动注脚,”刘玉堂说。

他引用楚人失弓的典故,从楚共王“楚人失弓,楚人得之”的家国情怀,到孔子“人失弓,人得之”的天下视野,再到老子“失弓,得弓”的宇宙意识,三层境界的递进,展现楚人超越地域、拥抱世界的格局。

考古印证,楚国曾控制上海、融合吴越文明。江浙沪原本由吴国和越国分治,后来越国灭掉吴国,楚又灭越,这些地区也随之成为楚国的领土。“战国四公子”之一春申君黄歇是楚国宰相,他在治理江东地区(今上海、江苏一带)时,最早从苏州至上海西郊开拓了一条人工运河,后不断拓宽延伸。人们为了纪念黄歇,取名为黄浦江。上海的简称“申”也由春申君而来。因此,上海这个城市有着丰富的楚文化基因。

刘玉堂认为,老子“水善利万物而不争”的哲学命题,也在楚文化中具象为“以柔克刚”的生存智慧与治理理念。

他以楚庄王“绝缨之宴”的宽仁典故为例,指出楚人宽以待人、赢得人心的柔性治理智慧;“上善若水”的哲学思想也与当代“和谐共生”理念相通。均为现代社会包容合作精神提供了启示。

楚人爱国基因:从精英到草根的家国共鸣

“从屈原‘虽九死其犹未悔’的爱国忠贞,到普通楚人‘侯阳护王’的草根忠义,表明楚地自古凝聚着以家国为己任的担当。”刘玉堂认为。

他列出两个历史典故:屈子行吟,以政治家“长太息以掩涕兮”的责任担当,与平民“保卫楚王就是保卫生计”的朴素忠诚。刘玉堂强调,当爱国情怀从精英精神下沉到草根市井,才是爱国最深厚的根基——如大别山“28年红旗不倒”,正是楚脉中“家国同构”理念的当代回响。

楚人不仅具有赤诚炽热的家国情怀,也有“千金不如一诺”的诚信品格。刘玉堂以“得黄金百斤,不如得季布一诺”的典故为核心,在刘邦悬赏千金缉拿项羽部将季布却无人告发的历史细节中,他解读出“诚信无价”的文明共识,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“诚信”一脉相承,印证着跨越千年的价值共鸣。

楚文化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五大溯源方向

“楚文化楚脉的深厚底蕴,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了五大核心溯源方向,助力我们在时代进程中汲取智慧养分。”武汉市社科院院长樊志宏说。

楚国八百年历史中,对长江流域上中下游一体化发展贡献卓著。春申君治吴等历史实践,不仅推动了区域经济文化交流,更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;

楚文化孕育的家国情怀、天下视野与宇宙意识,构建了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的治理逻辑,从农耕文明到工业现代化时期,直至延伸到信息化未来的发展,这一理念始终强调个体与家国、社会的整体联动;

楚文化中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,如青铜铸造、丝绸工艺等领域的突破,也为当代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、人才是第一资源、创新是第一动力”战略提供了历史注脚;

“当下,‘新时代英雄城市’是武汉重要的城市标签,其与楚文化中爱国担当的精神内核一脉相承,挖掘这一精神富矿,可凝聚城市发展共识;而‘季布一诺’的典故,映射出楚文化对诚信价值的推崇。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,诚信既是商业文明的根本品质之一,也是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要素。”樊志宏认为。

他认为,楚文化楚脉的五大溯源方向,既勾连历史纵深,又指向未来发展。在新时代新征程中,唯有珍视文化根脉,方能在传承中创新,在开放中坚守,为民族复兴注入持久的文化力量。

九派新闻记者刘光菊 实习生秦朗

【来源:九派新闻】

声明: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,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。邮箱地址:jpbl@jp.jiupainews.com

相关文章:

教授刘玉堂:追寻楚脉,江浙沪曾是楚人地盘04-28

雄关千重景 诚邀万里宾 山海关区多措并举迎接今年旅游热潮04-28

庆阳市第四届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举行 黄泽元讲话 周继军主持04-28

林志玲:华语电影在文化传承和国际融合寻找平衡点|直击北影节04-26

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丨推动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见行见效04-26

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在太原举办 李书磊出席并讲话04-25

架学术桥梁 品文化风华——徐台校际交流活动成功举办04-25

冯远:时代造就了陈逸飞04-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