潮新闻客户端 编辑 周丰
“柳叶鸣蜩绿暗,荷花落日红酣。三十六陂春水,白头想见江南。”这是北宋王安石奉诏入京,准备变法时写下的诗篇。白发老翁,抚今追昔,因眼前的陂水似江南春水般明净柔亮,不由得心中泛起了涟漪。

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,有关江南的意象有很多,春水是其中之一。江南之胜在于水,江南之春韵犹在于水。
亚热带季风气候赋予了江南温和的春季和丰沛的雨水,每逢三四月,总是细雨霏霏,水雾朦胧。这种独特的自然禀赋,使得江南春水既不同于北方“浅处不胜舟”的稀缺,也区别于岭南“骤雨打新荷”的强烈,而是以“润物细无声”的方式,悄然塑造着这片土地的气质。

正是有了这泓春水,江南的春天,才有了“风细柳斜斜”优美景致,才有了“画船听雨眠”的诗意生活,才有了“中流自在行”的精神文化。

浙江,以水为名,因水而兴。水域面积占全省版图的5.1%,拥有钱塘江、瓯江等八大水系,湖泊如星辰散落其间。每当第一滴春雨落下,浙江的江河湖泊便以不同的姿态,从冬寂中醒来。
西湖的春水,满载江南眉眼间的柔情。白堤的桃花映着碧波着裳,苏堤的烟柳蘸着绿水梳妆。游船轻摇,水光潋滟处,雷峰塔影与保俶塔尖隔湖相望,好似千年时光在波心对语。
若逢细雨,湖面笼纱,三潭印月若隐若现,恍惚间竟不知是水墨丹青化作了人间,还是人间本就在画中。

鉴湖之春,是古今不改的明丽。暮春之际,汩汩上涨的春水与翠岭生烟的会稽山相映相照。船行碧水之上,两岸油菜花灿如金浪。湖中古纤道蜿蜒如长龙,漫步其间,仿佛穿越回唐宋时期的江南水乡。
千年前的某个春日,两鬓斑白的贺知章曾独立于鉴湖之旁,发出了“离别家乡岁月多,近来人事半消磨。惟有门前镜湖水,春风不改旧时波。”的感慨。时光荏苒,历经沧桑之后,唯有故乡的青山绿水,可以触动我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。
富春江旖旎秀美,行在江上望两岸,严子陵钓台面朝春江,背倚青山,雄伟多姿。若是置身其间,就成了黄公望笔下的点点人物。船过七里泷,夹江两岸山色青翠秀丽,山花盛开,水面更是清澈透亮,江上春风轻抚脸庞,心情随之春暖花开。

“浓似春云淡似烟,参差绿到大江边。”行至富春江“小三峡”深处,那漫天漫地的绿,最是震撼人心。
倚着船栏远望春山,千嶂染翠,峰峰岭岭浓浓淡淡的绿进去;立在船头看江心,水中的云影,俱是深深浅浅的绿出来,真难说是山染绿了江,还是江浸绿了山。
楠溪江的春水,是迂回婉转的清逸。当三十六湾清溪悄然漫过光滑的鹅卵石,七十二片滩林便从鹅黄逐渐转向嫩绿。

择一清晨,乘坐竹筏顺水而行,近岸青,远山淡,云雾缭绕处,石桅岩如突兀而出,格外壮美。
待到雾气消散,隐约可见江岸上的古村升起炊烟,村口古樟抽出了新芽。此刻的闲适自得,当与汪曾祺初识楠溪江时的感受别无二致。

“水巷小桥多,人家尽枕河”的江南,乌篷船的摇橹声、临水而筑的白墙黛瓦、浣衣女子的身影,皆与春水共生。春日里的每一瓢饮一箪食,皆因水而灵动。
老话说:开门七件事,柴米油盐酱醋茶。但在春日江南,茶得排在最前面。每年春天,为了泡出一壶好茶,杭州虎跑公园里排队接泉水的人总是络绎不绝。似乎大家都懂得《茶经》里“山水上,江水中,井水下”的道理。尤其春天的山泉水,柔柔的,润润的,有一种平日泉水所没有的温和清潋,是公认的上佳之选。

春日茶事,不仅在味觉,更在情境。元代隐居浙江的张可久曾吟唱道:“山中何事?松花酿酒,春水煎茶。”“松花”“春水”皆为自然馈赠,“酿”“煎”二字见生活之趣,一问一答,更凸显其心境之淡远。
说到饮酒,最雅之事,当属曲水流觞。而曲水流觞,本是古代上巳节一习俗。
东汉郑玄注《周礼》称:“岁时祓除,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。衅浴,谓以香薰草药沐浴。”古人认为春水至洁。每年三月初三上巳日,上至天子诸侯下至庶民百姓,都要穿上新缝制的春装,邀约至春江水畔嬉戏沐浴,以求除灾祛邪。至汉代,由于在公开场合集体沐浴有碍风化,人们略作变通,改为洗濯手足或沾湿衣袂裙裾以示象征,并加入了游宴雅集、曲水流觞等习俗。

明 文徵明 《兰亭修褉图卷》
历史上最著名的“曲水流觞”,当属东晋永和九年(353年)暮春,王羲之在会稽山阴(绍兴)兰亭,与名流高士谢安、孙绰、郗昙、王凝之以及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等42人参与的那次雅集。
众人在“崇山峻岭”“茂林修竹”“清流激湍”的清幽环境中,临流而坐,将酒杯置于上游,任由其顺流而下,酒杯停在谁面前,谁就得饮酒作诗。这场活动因记录它的《兰亭集序》而名满天下、流传千年,被后世之人反复效仿。
春江水暖之时,江鲜最是肥美。闲来无事,垂钓江边,也是江南人春日里的一大逸趣。人生难得逍遥,自在总在山水间。背山面水,悠然而坐,在诗情画意里沉醉,鱼竿垂入春水,一颗心也融化在春天里了。
唐代诗人张志和自谓“烟波钓徒”,辞官后徙居湖州的日子里,常泊舟于苕溪、霅溪之间,以船为家。唐代宗大历八年(773年)晚春,湖州西塞山脚的西苕溪正值桃花汛期,春水猛涨。张志和与颜真卿等诗友在此春游唱和,于是有了一千古名句:“西塞山前白鹭飞,桃花流水鳜鱼肥。青箬笠,绿蓑衣,斜风细雨不须归。”

浙江的春水,不仅孕育了山川秀色,滋养着江南人家的生计与闲情,也以其柔情,抚慰了无数失意文人。自魏晋至明清,历代文人乘舟而来,因山水涤荡心灵,借烟雨寄托情怀,用诗画定格意境,为世人绘就出一方精神原乡。
公元422年7月,瓯江上自西向东驶来一帆轻舟,船头立一长须触胸,衣袂飘飘的中年人,他就是官场失意,被贬至永嘉赴任的谢灵运。
谢灵运在永嘉任期一年,游遍了楠溪江的山山水水,写下来大量的诗词,开创了中国的山水诗先河。其中《登池上楼》作为古代第一首完整意义上的山水诗,就是谢灵运经历久病的长冬,见“池塘生春草,园柳变鸣禽”后的有感而发。
南宋状元名臣王十朋自34岁至46岁期间,10次春赴太学,秋回故里,长期过着耕读生活,直至绍兴二十七年(1157年),才在殿试中以“揽权”中兴为对,中进士第一。
赶考的十年间,浙东剡溪是其必经之路。在秦桧擅权、科场黑暗的灰色岁月中,王十朋常“划桨逵溪,摇荡绿波之上”,是剡溪的“一十八里春风”“二十七乡暮雨”,洗尽了他的愁闷,让他心中的高情远意有了寄托之所。

公元1033年,范仲淹因反对宋仁宗废后,被贬睦州(今建德、淳安、桐庐),次年4月到任。范仲淹在睦州期间,虽心有愤懑,但面对富春江春景,亦不忍为之陶醉。他写下的《萧洒桐庐郡十绝》,10首诗都以“潇洒桐庐郡”开头,成为近千年后桐庐的最佳宣传词:
潇洒桐庐郡,乌龙山霭中。使君无一事,心共白云空。
潇洒桐庐郡,开轩即解颜。劳生一何幸,日日面青山。
潇洒桐庐郡,全家长道情。不闻歌舞事,绕舍石泉声。
潇洒桐庐郡,公余午睡浓。人生安乐处,谁复问千钟。
潇洒桐庐郡,家家竹隐泉。令人思杜牧,无处不潺湲。
潇洒桐庐郡,春山半是茶。新雷还好事,惊起雨前芽。
潇洒桐庐郡,千家起画楼。相呼采莲去,笑上木兰舟。
潇洒桐庐郡,清潭百丈馀。钓翁应有道,所得是嘉鱼。
潇洒桐庐郡,身闲性亦灵。降真稥一炷,欲老悟黄庭。
潇洒桐庐郡,严陵旧钓台。江山如不胜,光武肯教来。

千百年间,从不张扬的江南春水,以柔性的力量超越了自然现象的范畴,化作一种形而上的精神符号,造就了一方中国文化中的诗意桃源。
江南四月春尚在,若想感受春水的涵养,不妨泛舟西湖,饮一杯谷雨春茶;或漫步乌镇,听一段雨打青瓦;又或者邀上三五好友,在会稽山的泉水边雅集谈欢——江南春水的特别,恰在那一瞬,自然与人文的悄然合流。
(浙江文旅政务供图)
相关文章:
润物细无声,春水满江南04-21
未来两天,青海部分地区有降雪、降雨04-20
南方还有两轮强降雨 北方迎降温和大风 全国天气一览04-19
浙江开化:“电满格”茶叶锁鲜有保障 优服务共同富裕向繁荣04-17
今天,全国百家党媒将镜头对准嘉兴!04-17